她在我的梦里。
思考:安卓是如何成为了“低端”的代名词
- 前段时间,安卓人 这个词突然火了,不明所以。对应的还有 安卓车、安卓学历、安卓素质 等等,令我纳闷的是 这些标签代表着 低端、low,甚至用于贬低某一群体,并且形成了文化现象,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。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趋势,一旦规模化,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,将是灭顶之灾。
- 搜索 安卓人 这个标签,出现最多的是一名 叫 户晨风 的博主,于是开始看他的切片,一个一个又一个,确实,安卓 代表 low 这件事,他“功不可没”。从传播学角度看,他在这股“安卓与苹果的二元对立”中,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。
- 户晨风的观点几乎都是正确的,但是他动了太多利益群体的蛋糕,动了社会运行的框架,所以注定会在网络上消失,有些观点在表达方式上表现的有些极端,有些则有些许偏颇,他在一些祝福词上就表现出了偏颇的形象,比如祝福用户 用苹果手机,开苹果车,住苹果房子等等,这也间接导致了当前 安卓、苹果 二分法称呼的形成。
- 一直以来,安卓手机,特别是早些年山寨机横行的年代,硬件质量参差不齐,系统碎片化严重,广告与安全问题频出,软件商店各为其主,利益当道,国内也没有google生态支撑,所以,安卓手机的软件质量、用户体验,都比苹果手机要差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- 国内手机厂商不思索如何提高产品质量,深耕用户体验,靠噱头、情怀甚至虚假抢占市场,定然不能长久发展。这样的企业也无法与苹果公司一较高下,甚至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。
- 国内安卓手机占有率高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,价格便宜,无它。13亿国人用得上五千+手机的人毕竟是少数,便宜就意味着有所牺牲,和 五千到一万的苹果也没法比。拿两千的安卓手机和五千的苹果手机去对比,这不合适,但是国内五千的安卓手机比不过五千的苹果手机,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。
从安卓到苹果:十几年安卓用户的一次思考
- 一直在用安卓手机,因为便宜,因为性价比高,因为是一个安卓开发。
- 用过 联想、酷派、vivo、华为、锤子、一加、小米,这几个每一个都用过至少一年以上,也接触过其他品牌的测试机,当在面临换手机的时候,国内已经无机可选了,三星?我瞅向了那个被做局了的韩国手机,那个在世界销量数一数二的在国内却被扼杀的品牌,性价比差点,我还在盘算。
- 九月份出苹果17。
- 周围在用苹果手机的朋友都在推荐我买苹果。
- 17标准版6000,历史上性价比最高的一次。
- 买了!
- 在操作上前几天稍微有些不习惯,就像我刚从Windows电脑换到MacBook的时候,初体验 动画与反馈很流畅,交互统一、系统干净。 在用到自带工具的时候,比如 备忘录、提醒事项、无边际、预览这些,简直是发现了宝藏,特别是与 MacBook 的无缝衔接,极大提升了效率,我渐渐的明白了 “买了苹果,你不只是买了一部手机,而是买了一个生态。” 这句话的意义。
- 我有点慌了。
- 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问题。
- 苹果用户会越来越多。
- 人与丧尸战斗,人倒下了就是丧尸。
- 我再也用不回去安卓。
- 如果有一天苹果打价格战,无敌的存在。
- 国内这些手机厂商,鱼肉也。
- 这是安卓的问题么?
- 安卓有 更高的自由度、更多的硬件形态、更快的创新节奏与价格选择空间,这是安卓生态的生命力所在。
- 所以并不是。
- 是我们的问题。
- 所谓 安卓 苹果 对立观点有个本质的前提错误,安卓指的是我们的安卓。
- 所谓 安卓 代表低端,指的是我们低端。
- 或许 本意也并不是说 安卓低端吧,也许只是有些话说不得,即使是真话,即使是对的。
- 苹果手机确实好用。
- 如果有一天出于某些原因,苹果用不了了,那就考虑下三星,即使性价比低点。如果三星也用不了了,我是不是还有个诺基亚?
- 因为我更在意的,不是品牌,而是对体验的尊重。
结语
“安卓人”这三个字,从一个系统用户标签,变成了文化现象。
它折射出的不是技术优劣,而是社会焦虑与身份认同的投射。
我不反对苹果,也不捍卫安卓。
我只是希望——
有一天,我们不再用手机品牌来区分“高端”与“低端”,
而是用创造力、体验与开放精神,去重新定义“高级”。